【导读】交通违章罚款以交警开具的违法行为通知单日期为准的,接到交警开具的违法行为通知单后必须15日之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超过15日之后就收滞纳金了,每日按3%计算,我国法律规定滞纳金不得超过罚款本金,即罚款200延期产生的滞纳金最多200。

交通违章滞纳金怎么算

违章滞纳金怎么算

一般来说,交通违章罚款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即电子眼记录的违章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违章罚款滞纳金的逾期要求就没有上一种严格,一般是到了每一年的记分期限满的时候截止。执法单位会按照车主进行登记注册时提供了居住地址,向车主邮寄违法处理通知书。如果车主地址是错误的或者已经搬走或通知单因其他原因没有寄到,车主就有可能以为自己没有罚单,最后导致滞纳金的产生。如果车主一直忘记,滞纳金金额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第二种是现场开具违章罚单,另一种是电子眼的记录下的违章。下面我们就以此为准将滞纳金分成两个方面讲解。 首先来看第一种违章罚款滞纳金的产生方式:现场开具违章罚单。一般是交通执法人员现场取证,然后开具罚单。有些情况下,车辆因停放在人行道或不应该停车的公共用地,违反城市管理条例,而被城管执法人员开具罚单。现场开具的罚单都写着违反情况和处罚措施,从收到罚单之日起,车主必须在半个月内处理完毕,否则将会每天按照处罚金额的3%收取滞纳金。
车主不知晓违章行为会导致违章罚款滞纳金不断累加。所以我建议车主定时查询车辆违章记录。

违章滞纳金从什么时候算

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电子警察拍照的违章,这种没有滞纳金,只要等到年检的时候处理违章就行。
二是交警现场开罚单的违章,要十五天内交清罚款,第十六天开始要交滞纳金,每日千分之三,滞纳金总数不超过罚款额度。

滞纳金最高是多少 滞纳金上限

105号令增加了对加处罚款总额上限的规定,解决高额“滞纳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但没有对加处罚款的上限作出规定。
105号令借鉴了《行政强制法(草案)》的立法精神,第52条规定:“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加处罚款总额不 得超出罚款数额”。即从4月1日开始产生的滞纳金,将按照该规定计算,最高额度不超过罚款的本金数;4月1日之前产生的滞纳金,也将按照新规定计算执行。
从上文我们就能发现,车主不知晓违章行为会导致违章罚款滞纳金不断累加。所以驾照网建议车主定时查询车辆违章记录。最好别委托他人查询,而是自己亲自定期查询,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不要再查询的时候搞错自己的基本信息,免得查成别人的记录。

交通违法都不处理会怎样

1.如有记分的违法行为,驾驶证在记分周期结束后不会被清零
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所处罚款已经缴纳的,记分予以清除;
记分虽未达到12分,但尚有罚款未缴纳的,记分转入下一记分周期。

2.机动车不能参加年检
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在机动车检验有效期满前90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3.3次以上交通违法未处理将扣双证,10次以上扣车
如果驾驶多次交通违法未处理的车辆上道路行驶,一经查处,超过3次以上交通违法未处理的,将暂扣的驾驶员的驾驶证及行驶证,超过10次的将暂扣车辆。
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接受处理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返还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或者机动车。
交警提示:
如果收到违法罚款单据,却没有及时处理,那么你将无法办理车辆变更、转移、注销、年检等诸多手续,就连驾驶证进行换证以及转证,这些操作都会被拒绝办理!

扩展知识

车辆违章罚单200元60天未处理滞纳金怎么算?
【答】 交警手开罚单,半个月之内办理,超过了,每天收取滞纳金3%。也就是罚一百元,超期限每天再收3元滞纳金。电子眼拍到的,一般按照一年算,也就是清分的时候。

以前未交的交通违法罚款滞纳金怎么算?
【答】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杜绝高额“滞纳金”。新规要求对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加处罚款总额不得超出罚款数额。因此,最高的处罚额度是不会超过你当时被罚款的数量。

高速上交通违章罚款滞纳金是多少,各个地区都一样吗?
【答】 滞纳金最高不会超过罚款本金,这个是标准罚款,每个地方都一样。
交通违章罚款以交警开具的违法行为通知单日期为准的,接到交警开具的违法行为通知单后必须15日之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超过15日之后就收滞纳金了。电子眼拍摄的非现场违章,只要你在车辆年检前去交警机关接受处理,然后持交警开具的违法行为通知单15日之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就可以了,超过15日之后也收滞纳金。

网友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信息
交通安全知识
回到顶部